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于2018年8月由原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核资源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学院现有矿物资源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七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教授及相应职称27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40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7人。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核工业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9人,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学院拥有铀矿冶生物技术和核设施安全管理与可靠性技术分析两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矿物资源工程湖南省教学团队。
学院设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在校学生21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名。
学院的矿业工程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湖南省一流建设学科,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核燃料循环学科(铀矿开采方向)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拥有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极贫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铀矿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铀矿冶放射性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重金属污染物安全控制与再生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核电建设环保安全与节能技术中核建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目前拥有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验系统总计价值约8000多万元,科研用房面积总共约5000余平方米。现有“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地质矿产勘查与地灾防治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五队)和核安全与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基地及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0个。
近5年,学院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CSCD等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核能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等1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100多万元。
1. 矿业工程 (硕博)
1.1学科简介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前身为创办于1959年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放射性采矿专业和选矿专业。2002年,创建于1962年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其溶浸采矿研究室、常规采矿研究室、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并入本学科。2001年,本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16年,被确定为国防特色学科。
本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6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9年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内唯一为铀矿采冶领域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矿业工程学科。
本学科拥有“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极贫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铀矿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矿业工程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6人、博导16人、硕导19人。拥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核工业优秀中青年专家、湖湘青年英才等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近5年,承担国防重点项目、国自科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国自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自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90余项,总经费达4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
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科形成了常规采铀理论与技术、地浸采铀理论与技术、铀矿物加工技术与装备、铀矿山环境保护、铀资源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等5个学科方向,为保持我国核威慑力的长期有效和核军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博士生导师:
丁德馨、李广悦、王清良、谭凯旋、谢水波、聂长明、杨仕教、刘泽华、苏学斌、王宏青、王驹、唐振平、张志军、陶干强、肖锡林、毕磊
硕士生导师:
丁德馨、李广悦、王清良、谭凯旋、杨仕教、张志军、陶干强、肖锡林、毕磊、曾庆意、曾 晟、王永东、贺桂成、胡南、蒲成志、戴仲然、胡凯光、戴兵、喻清
1.2研究方向
(1)常规采铀理论与技术:研究硬岩铀矿微波预处理、铀矿地下开采岩爆预报与控制、深部铀矿资源及共伴生铀矿资源开采等理论与技术,为我国铀矿资源常规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2)地浸采铀理论与技术:研究地浸采铀多场耦合理论、新型溶浸剂研发、地浸采铀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深埋多层砂岩及低渗透性砂岩地浸采铀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军用天然铀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3)铀矿物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复杂铀矿分选技术与装备、共伴生铀矿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及低浓度铀回收技术与装备,为复杂铀矿石的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4)铀矿山环境保护:研究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地浸、堆浸铀矿山及铀尾矿库降氡技术和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修复技术,为核军工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铀资源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海水铀、盐湖水铀、燃煤飞灰铀、极低品位表土铀及尾砂铀等的提取技术,为我国核威慑力长期有效提供技术储备。
2.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博)
2.1学科简介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核设施安全、核应急、核安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级学科,是“核安全与应急技术”国防特色学科(全国唯一),学科是在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放射性开采、水冶专业,第六研究所的铀矿通风与环境保护研究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发展有60多年的历史,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曾参加两弹研发工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得全国首批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得全国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湖南省与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共建学科。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C+,2018年获批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学科拥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职称14人,其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安全学位评议组成员1人。
博士生导师:
刘 永、高 山、丁徳馨、王汉青、邹树梁、张晓文、王湘江、邱长军、谢 东、王劲松、李鹏程、邓贤君、杨斌、戴剑勇、叶勇军、彭国文、王铁骊、曾庆意
硕士生导师:
刘 永、丁徳馨、戴剑勇、叶勇军、彭国文、张晓文、蒋复量、余修武、李向阳、冯胜洋、郑平卫、罗才武、赵 勇、徐守龙、郭倩
2.2研究方向
(1)核设施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核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核与辐射安全智能监测与控制、核设施运行安全与可靠性控制。
(2)铀矿冶安全与退役治理技术:铀矿冶退役治理、核设施退役治理、乏燃料后处理。
(3)核设施通风与空气净化理论与技术:核设施放射性环境源项分析与监测、辐射环境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核设施辐射环境评价方法等研究。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硕)
3.1学科简介
南华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主要承担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物理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任务。本学科源于1959年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放射性地质专业,2002年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其相关地质科研人员及科研平台也随之并入本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建立60多年来,主要围绕放射性矿床成矿理论与勘探、放射性地质环境评价与修复以及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来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防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含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与地质环境和勘查地球物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议、科技竞赛、科研实践及科研创新等活动,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作者已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2研究方向
(1)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预测及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2)地质工程与地质环境:研究工程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以及合理利用地质因素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
(3)勘查地球物理: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
硕士生导师:
谭凯旋、王 驹、唐振平、冯志刚、谢焱石、陈 亮、段先哲
4.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专硕)
4.1学位点简介
2019年获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资源与环境领域涵盖铀矿资源开发、核安全与应急管理、地质工程与铀资源勘探技术和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四个方向,紧密围绕核行业铀资源勘查、采冶、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等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需求,形成了地质工程与铀资源勘探技术、铀矿开采、地浸采铀及铀水冶、核通风与辐射安全、核安全与应急管理、放射性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环境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等特色研究内容。
南华大学资源与环境领域专业硕士点依托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核技术及应用等3个博士点,设有国内唯一铀矿采冶领域博士一级学科、国内唯一核安全领域博士一级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拥有“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国防特色学科(全国唯一),拥有“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铀尾矿库退役治理工程”湖南省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铀矿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极贫铀资源绿色开发技术”和“稀有金属矿产开发与废物地质处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矿业工程”“核环保安全”等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目前本领域拥有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验系统总计价值约8000多万元,科研用房面积总共约5000余平方米。
本领域有专任教师132人,现有教授40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60人。行业教师46人,企业教师28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核工业优秀中青年专家、湖湘青年英才、省骨干教师等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15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等纵向项目240余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100多万元。获得国家和部级科研进步奖5项,授权专利45项。发表SCI、EI、CSCD等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4.2 研究方向
(1)铀矿资源开发:常规采铀理论与技术、地浸采铀理论与技术、铀矿物加工技术与装备、铀资源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深部岩体力学、智能矿山与绿色矿山开采理论与技术。
(2)核安全与应急管理:核设施安全技术与装备,(核)通风与空气净化,职业卫生工程,(核)应急管理,辐射防护与生态安全,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核设施退役治理。
(3)地质工程与铀资源勘探技术:地质作用、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
(4)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水污染与防治、大气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修复、地下水原位修复、铀矿冶环境修复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导师:
矿业方向:
丁德馨、杨仕教、张志军、李广悦、王清良、陶干强、肖锡林、谭凯旋、毕磊、曾庆意、曾 晟、王永东、贺桂成、胡 南、蒲成志、戴仲然、胡凯光、史文革、胡鄂明、戴兵、喻清、李乾、李春光、薛希龙
安全方向:
刘 永、丁徳馨、剑勇、叶勇军、彭国文、张晓文、蒋复量、余修武、李向阳、冯胜洋、郑平卫、罗才武、赵 勇、徐守龙、郭 倩、招国栋、章求才、洪昌寿、雷波
地质方向:
谭凯旋、王 驹、唐振平、冯志刚、谢焱石、陈 亮、段先哲、王正庆
环境方向:
刘迎云、吕俊文、李 密、唐东山、邓钦文、贺秋华、谭文发、房 琦、吴晓燕、张列宇、王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