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祖亮
7 月 17 日上午,我院在305会议室举行暑期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师生带来前沿学术思想和研究视角,促进学院与国内顶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应学院院长韦昌富教授邀请,北京工业大学郑宏教授、浙江大学杨仲轩教授、中山大学刘建坤教授、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孙冠华教授等 4 位学者担任主讲人。北京工业大学的张志红教授、李严严教授、林姗教授,以及学院韦昌富院长、桂荣副院长、高层次人才代表杨永涛教授及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
第一位报告人郑宏教授,作了题为“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最优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针对边坡工程加固设计效率低的问题,他提出将滑面上的法向应力和临界滑动方向视为控制变量,安全系数等作为状态变量,进而将边坡稳定性分析归结为最优控制问题。通过求解该最优控制问题,可以在不引入任何人为假定的前提下求得满足静力许可条件的力系、临界滑动方向以及安全系数等。他所提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有望将边坡稳定性分析由艺术变成科学。
第二位报告人杨仲轩教授,带来了“砂土在非三轴空间内的特性研究”的主题报告。他阐述了砂土各向异性静动力特性及影响机制,建立了受应力路径旋转角影响的弹性各向异性的数学解析表达,阐明了复杂应力路径下砂土循环弱化、非共轴等塑性各向异性力学行为的细观本质,突破了经典塑性理论无法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局限。基于各向异性临界状态理论,他构建了从小应变弹塑性耦合到大应变临界状态的多尺度本构模型。
第三位报告人刘建坤教授,以“稳定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的全季节降温方法”为题展开分享。他首先阐述了冻土温度剖面特征,介绍了现有的维持冻土层结构稳定的技术措施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冻土层温度不稳定、控制难度大及常规技术手段在夏季使用局限性大等难题,提出了轨道板智能温度调控系统,该系统以绿电(太阳能)为动力,具有清洁环保的优势,且上下表面温差维持在6℃左右,有效解决了极端炎热条件下的高铁热害问题。
第四位报告人孙冠华教授,作了题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内衬硐库围岩应力解析模型与可靠性设计”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地下内衬硐库从开挖至运行全过程应力路径的围岩应力场解析模型,揭示了围岩破坏区的演化机制。同时,阐述了基于围岩变形特征与破坏区分布所构建的失效判别准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岩体失效模式的可靠性设计方法,为地下内衬硐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路径。
研讨会期间,桂荣副院长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及近几年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最后,韦昌富院长对本次暑期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对四位学者的精彩报告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结合学院未来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构想同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韦院长对全院师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一是要扎根科研一线,做扎实深入的研究;二是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做前沿引领的研究;三是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做创新开放的研究。
本次暑期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充分展现了我院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学院的学术创新注入了强劲活力,有力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